灌漿料的設備基礎施工
更新時間:2013-11-20 點擊數:638
灌漿料作為一種多孔材料,孔隙率很高,約占25 %~40 % ,其中特別是毛細孔占很大一部分。灌漿料的滲透性首先取決于硬化水泥漿的孔隙率,包括孔隙的尺寸、分布和連續性。當水泥漿毛細管孔隙率超過20 %~30 %時,硬化水泥漿的滲透系數將急劇增大。干法回轉窯與濕法回轉窯相比優缺點正好相反。干法將生料制成生料干粉,水分一般小于1%,因此它比濕法減少了蒸發水分所需的熱量。中空式窯由于廢氣溫度高,所以熱耗不低。
灌漿料設備基礎灌漿完畢后,要剔除的部分應在灌漿層終凝前進行處理。在灌漿施工過程中直至脫模前,應避免灌漿層受到振動和碰撞,以免損壞未結硬的灌漿層。模板與設備底座的水平距離應控制在100mm左右,以利于灌漿施工。灌漿中如出現跑漿現象,應及時處理。灌漿料干法生產將生料制成干粉,其流動性比泥漿差。所以原料混合不好,成分不均勻。通過選用好的骨料級配,可以減少灌漿料的孔隙率,從而提高灌漿料的抗滲性。要獲得抗滲性能良好的灌漿料, 就必須提高灌漿料中骨料的密度減小骨料的空隙, 用最大量的固體顆粒擠滿灌漿料拌和物中的空隙, 獲得抗滲性能良好的灌漿料。灌漿料施工時應符合漿料應從一側灌入,直至另一側溢出為止,以利于排出設備機座與混凝土基礎之間的空氣,使灌漿充實,不得從四側同時進行灌漿。
灌漿料開始后,必須連續進行,不能間斷,并應盡可能縮短灌漿時間。每段長度以7m為宜。灌漿過程中如發現表面有泌水現象,可布撒少量CGM干料,吸干水份。對灌漿層厚度大于1000mm大體積的設備基礎灌漿時,可在攪拌灌漿料時按總量比1:1加入0.5mm石子,但需經試驗確定其可灌性是否能達到要求。在灌漿過程中不宜振搗,必要時可用竹板條等進行拉動導流。每次灌漿層厚度不宜超過100mm。 較長設備或軌道基礎的灌漿料,應采用分段施工。當設備基礎灌漿量較大時,應采用機械攪拌方式,以保證灌漿施工。而硬化水泥漿的毛細管孔隙率主要取決于水灰比,水灰比愈大,孔隙率愈大,水泥漿抗滲性愈差。